最新目录

职业启蒙途径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后复习效果的策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课承担着为小学生提供自然科学的启蒙、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创新创造能力的使命。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后,小学科学课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

科学课承担着为小学生提供自然科学的启蒙、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创新创造能力的使命。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后,小学科学课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南海区教育局还自2017年起在小学五六年级执行统一教学质量检测,大沥镇教育局将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统考成绩纳入评选“大沥镇小学生综合素质奖”的参考依据。这些举措都为教师评判科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但是在这个环境下,依然可以发现目前的科学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1. 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约有58%的学生不了解课堂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如何应用,对生活能有什么帮助,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极少运用到这些科学知识,学而不能致用。

2. 课堂教学重点与教学质量检测的方向不匹配。《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南海区的教学质量检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法作为主要方向。但是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策略上过多依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不利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精神,没有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为了找到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文章将以教科版《科学》六年级教材为例,论述如何在小学科学的复习课中融合职业启蒙的方式来实现科学知识技能与生活应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

一、 在科学复习课中渗透职业启蒙的意义

职业启蒙就是把一项职业的工作内容、能力需求等基本信息向学生进行启蒙。科学理论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知识也要服务于工作生活,所以科学课与职业启蒙之间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在科学复习课中融入职业启蒙可以有以下益处:

(一)开拓科学教学资源与途径

目前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写强调科学探究性,比较纯粹的探究过程,但是对于知识的应用性表现得不明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在课堂中展现不同职业应用科学知识来服务社会,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应用方面的认知,提供学以致用的线索。课本中部分课文已经出现了职业应用,教师可以继续深挖教材的价值;对于未曾提到职业应用的课文,教师也能贴合教材拓展相关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二)实现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按照同一知识领域来编写的,一个单元内的8节课都是围绕《课标》中的同一条核心科学概念的不同分支来展开的。这样在单元复习中,就可以利用同一个职业工作场景来实现同一知识领域内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融合了职业启蒙的科学课,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劳动者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善生活、造福社会甚至推动时代向前迈进,培养学生建设国家的责任担当,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尤其加强了其中“社会参与”板块的培养。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可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 融入职业启蒙的单元复习课实施策略探索

(一)课前设计:抓准职业启蒙素材

笔者所探究的科学复习课课时量为每单元一节。想要在一节课中妥善地整合全单元所有知识,课前必须经过充分的研究设计。其中首要任务是要找准合适的职业,并且设计该职业综合运用多个知识解决难题的一个场景。譬如教科版六上第三单元《能量》,要求学生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并且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可以建立如下场景:一位电力工程师需要在一个未开发区建设一所新的发电站,通过探测该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煤炭储藏量,分析数据统计表,选择合适的发电方式并组装一个简易发电机。

在这个场景中,既带领学生回顾了化学能、风能、水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关系的规律,起到了复习理论知识的效果,还能锻炼学生比较分析数据、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做到了概念与能力双肩挑。

其后还能继续发掘职业潜质,以电力工程师为契机,向学生呈现源源不断的电力其实来之不易,背后包含了多少理论知识以及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以一份职业的能力要求作为标榜,形成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驱力。

(二)课堂实施:在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有效联结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708/587.html



上一篇:阿尔都塞的艺术与科学观
下一篇:从经验到科学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的挑战性学习支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