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研究基于隐喻的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引 言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空间(1)即哈贝马斯提出的“public sphere”,也即孕育舆论共识和政治决策的话语空间(discursive space),典型例子为大众媒体。参见王江涛:《

一、 引 言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空间(1)即哈贝马斯提出的“public sphere”,也即孕育舆论共识和政治决策的话语空间(discursive space),典型例子为大众媒体。参见王江涛:《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担任认知方式的表达媒介,形成无限微妙的物质现实、经济基础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1]。近年来,在隐喻研究出现话语转向和话语分析呈现认知转向的双背景下[2],隐喻语言的话语构建功能成为研究焦点。海内外研究者共同关注以下问题[3]: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何以发挥修辞论辩功能?它们协同生成怎样的表意系统?该如何对这种表意系统性进行描写和解释?

多年来,在话语分析领域,聚焦隐喻的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为统领,而伴随认知语义分析法(2)在基于CMT的相关研究中,查特里斯-布莱克提出的认知语义分析法(Cognitive Semantics Approach)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被海内外研究者广泛采用。参见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 Palgrave-MacMillan, 2004:25-41.长足发展,将CMT运用于话语分析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在隐喻描写上,相关研究将隐喻载体分离地归入各个概念域,呈现为部分分析法,容易滤去隐喻语言在语境中的表意复杂性和系统性[4];在隐喻解释上,CMT以基于空间和肌肉动觉的意象图式搭建了具身体验和概念选择间的桥梁,但未能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表意系统的生发和创设[5]。正如语言学家斯汀(Steen)在《当代隐喻理论》中指出,CMT关注的是基于具身体验的语言认知抽象共性,而非隐喻语言在连续使用和意义创设之中的话语功能,因而在描写与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协同构建的表意系统上有所局限[6]。

近年来,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成了新的研究焦点。卡梅伦(Cameron)等将源于自然科学的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 Systems Theory,简称CST)引入隐喻研究,提出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7],对前述理论挑战有所回应。有别于CMT主导的概念域分析,卡梅伦等聚焦语境中隐喻语言(linguistic metaphor)(3)依据卡梅伦的定义,隐喻语言(linguistic metaphor)指的是语用场合的隐喻语言形态(metaphor in use),而非心理认知层面的概念隐喻(metaphor in thought),并且卡梅伦不认为隐喻语言仅是概念隐喻的语言分例(linguistic instantiation)。参见CAMERON L, MALSEN R, TODD Z, et al. The Discourse Dynamics Approach to Metaphor and Metaphor-led Discourse and Symbol, 2009,24(2):87.的表意系统性。卡梅伦等认为真实语境中的隐喻语言使用受到认知因素、话语目的和社会文化协同施动,在语境中构成复杂联结、动态发展的表意系统[8]。实证研究方面,Cameron等以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考察了隐喻语言在连续对话中的表意系统创设。相关研究载于国际语言学顶刊[9-11],标志着基于CST的隐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日渐成熟。虽然卡梅伦和穆索夫(Musolff)分别指出CST亦适用于公共话语的隐喻研究[12-13],但尚无相关尝试,是一个亟待开掘的新课题。

为了突破CMT运用于公共话语分析的局限,文章基于CST发展研究方法,聚焦公共话语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结合媒体话语语料的分析回答三个问题:如何基于CST描写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协同构建的表意系统?这种系统性的本质是什么?相较于CMT所统领的经典研究,CST给公共话语的隐喻分析带来哪些独特贡献?

二、 理论基础

卡梅伦最早将CST引入隐喻语言研究,发展了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14]。该研究范式以巴赫金(Bakhtin)和维果茨基(Vygotsky)的语言哲学思想为前提,以CST方法论架构实证研究。首先梳理以上理论与隐喻研究的契合点,简述它们如何指导本文研究。

首先,卡梅伦借鉴巴赫金的复调理论(polyphony)论证了系统性描写之于隐喻研究的重要性。复调概念源于音乐,原指不同旋律协同构建和谐曲调的现象。在《对话性想象》中,巴赫金指出复调性是社会话语的根本属性:社会现实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故对其的话语描摹如同交响乐,以交织状态呈现,无法以部分刻画整体的特征[15]。卡梅伦认为真实语境中的隐喻语言亦呈复调性:对同一话题的隐喻塑造具多种可能,它们形成具对话性的表意系统,且研究者无法以分离观察各部分刻画隐喻的系统表意[14]。这便对隐喻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应着重考察隐喻语言在语境中的表意系统性,以描写抓手进行捕捉;第二,隐喻解释对象不再是孤立的各部分,而是隐喻语言在语境中的系统表意机制。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610/541.html



上一篇: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中语音识别和语音评测技术
下一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